
嘴巴突起不一定是火氣大!小心是「口腔疣」作怪!
最近有位常客走進藥局,指著嘴角說:「這裡長了一顆白白凸凸的東西,好幾天都沒消,我以為是火氣大,可是一直沒好,還越來越明顯,醫生說是口腔疣,我整個嚇到!」
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類似經驗?
嘴巴裡忽然出現凸起的小顆粒、不痛不癢,也不像一般嘴破會刺痛,但怎麼也沒消失,讓人越看越心驚?
這類突起物,很有可能不是火氣大、也不是單純口腔潰瘍,而是——口腔疣(Oral Wart),一種與人類乳突病毒(HPV)感染有關的口腔黏膜病變。
什麼是口腔疣?
口腔疣是由 HPV病毒(最常見為HPV-6與HPV-11)引起的良性黏膜贅生物,
常見於舌頭、嘴唇內側、牙齦或顎部。
它的外觀常像是「小小花椰菜」或「白色結節」,可能是單顆、也可能出現少量數顆。
大多數人初期沒有明顯疼痛感,這也是它常被忽略的原因之一。
雖然大部分口腔疣屬於低危型,但若放著不管,或與高危型 HPV 感染有關(如 HPV-16、HPV-18),也可能發展為黏膜病變,甚至與癌症風險有關。
與它常被混淆的另一種病:口腔疣狀增生(FEH)
有些病患口腔中出現多顆平坦的突起、對稱分布、顏色接近正常黏膜,這時可能不是口腔疣,而是另一種叫做:
口腔疣狀增生(Focal Epithelial Hyperplasia, FEH),又稱 Heck 病。
這種情況常見於青少年、兒童或免疫力低下者,常由 HPV-13、32 引起,
雖然通常為良性,但病灶多顆、擴散面積大,有時也會干擾咀嚼與發音。
如何分辨?口腔疣 vs. 口腔疣狀增生比較表
名稱 | 病灶外觀 | 常見病毒型 | 年齡族群 | 傳染途徑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口腔疣 | 單顆或少數、乳突狀、明顯突起 | HPV-6, 11 | 成人 | 親密接觸、口交 |
口腔疣狀增生(FEH) | 多顆、對稱分布、平坦滑順 | HPV-13, 32 | 青少年/免疫力弱者 | 密切接觸、家庭群聚 |
傳染途徑與高風險族群
口腔疣與HPV病毒有關,因此屬於可經接觸傳染的病毒性病變,
以下是幾種常見傳染風險:
-
親密接觸(如接吻、口交等性行為)
-
共用牙刷、餐具
-
抵抗力低落或免疫系統異常
-
長期壓力大、睡眠不足也會增加發病機會
需要治療嗎?口腔疣處理方式一覽
治療的方式會依病灶大小、位置與影響程度決定:
-
🛠️ 觀察等待:免疫力正常者,少數病灶可自行消退。
-
🧊 冷凍治療(液態氮):破壞病灶細胞,適合小顆多發。
-
🔥 雷射燒灼/切除手術:處理較大或有惡化疑慮的病灶。
-
🧪 化學燒灼劑:三氯醋酸等藥劑,但口腔使用需小心。
📌請找專業科別醫師做治療,以免延誤治療。
若醫師懷疑為高風險型 HPV,通常會建議進一步做病毒分型檢查或活體切片。
如何預防?日常保養+疫苗是關鍵!
想預防口腔疣,建議把握這幾個原則:
✅ 接種 HPV 疫苗(如九價疫苗)
✅ 避免共用口腔器具(牙刷、餐具)
✅ 保持良好口腔衛生與免疫力
✅ 有疑似病灶應及早就醫,避免拖延惡化
🧴 藥師小提醒:
如果你嘴巴裡有不明突起、久未癒合的小白點,
不一定是火氣大或單純嘴破,有可能是 HPV 引起的口腔疣!
建議儘早由牙醫或口腔外科醫師評估,必要時可安排檢查與治療。
早期發現、早期處理,避免演變成不必要的後續問題。
資料整理撰寫:家欣
資料來源(Reference)
-
Oral manifestations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s
➤ PMC – PubMed Central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6174935/ -
Focal epithelial hyperplasia: A comprehensive review
➤ PMC – PubMed Central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8402694/ -
DermNet NZ – Focal epithelial hyperplasia
➤ https://dermnetnz.org/topics/focal-epithelial-hyperplasia -
Mayo Clinic – Oral warts and HPV infections
➤ https://www.mayoclinic.org -
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(CDC)
➤ HPV Overview and Vaccine Recommendations
https://www.cdc.gov/hpv/index.html -
台灣口腔癌防治基金會/台灣癌症防治學會資料彙整
➤ 口腔病灶早期警訊相關教育資料(2022年出版版)